小儿佝偻病,作为儿童成长过程中较为常见的营养性疾病,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,它不仅影响着孩子的骨骼健康,还可能对其整体发育产生深远影响,深入了解小儿佝偻病,做好预防与康复工作至关重要。
小儿佝偻病主要是由于儿童体内维生素 D 不足,致使钙、磷代谢紊乱,进而导致骨骼病变为特征的全身慢性营养性疾病,在婴幼儿期较为常见,特别是 2 岁以内的宝宝,其发病原因多与日照不足、维生素 D 摄入不足、生长过速以及疾病因素等有关。
早期佝偻病的宝宝可能会出现多汗、夜惊、烦躁不安等非特异性症状,随着病情发展,骨骼会逐渐出现改变,如颅骨软化、方颅、鸡胸、漏斗胸、“O”形腿或“X”形腿等,这些骨骼畸形不仅影响孩子的外观,更会对其身体功能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。
对于小儿佝偻病的诊断,需要综合考虑孩子的临床表现、体征以及相关实验室检查,血清 25-(OH)D3 水平测定是诊断维生素 D 缺乏性佝偻病的“金标准”,一旦确诊,应立即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。
治疗小儿佝偻病的关键在于补充维生素 D 和钙剂,通过口服维生素 D 制剂,同时适当增加富含钙的食物摄入,如牛奶、豆制品、鱼虾等,多数孩子的病情能够得到有效控制和改善,对于病情较重的患儿,可能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肌肉注射维生素 D 治疗。
除了医学治疗,康复训练在小儿佝偻病的恢复过程中也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,针对已经出现骨骼畸形的孩子,根据畸形的类型和程度,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训练方案,对于“O”形腿或“X”形腿的孩子,可以通过特定的腿部运动训练,增强腿部肌肉力量,纠正畸形,鼓励孩子多进行户外活动,增加日照时间,促进维生素 D 的合成,有助于病情的康复。
预防小儿佝偻病更是重中之重,家长要注意孩子的饮食均衡,保证充足的维生素 D 和钙的摄入,新生儿出生后应尽早开始补充维生素 D,多带孩子到户外活动,接受阳光照射,定期进行儿童保健体检,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,能够有效降低小儿佝偻病的发病率。
小儿佝偻病虽然是一种可防可治的疾病,但如果忽视其早期症状,未能及时干预,可能会给孩子带来终身的遗憾,作为康复师,我们希望家长们能够重视孩子的健康成长,关注小儿佝偻病的防治,让每个孩子都能拥有健康挺拔的身姿,茁壮成长。
添加新评论